2023年,菲律宾能源部发布《电动汽车产业综合路线图》(CREVI),提出到 203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装机245万辆的目标。
两年过去,截至2025年中,全国登记新能源车辆仅约2.8万辆,完成率不足2%!
从立法先行到产业落地,菲律宾新能源汽车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:政策跑在前面,市场却仍在原地。
01 政策红利与制度框架
菲律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起步,并非市场自然生长,而是被政策推动的结果。三年来,几乎所有进展都来自政府的主导。
1. 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法》(EVIDA)
2022年,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法》(EVIDA)正式生效,为菲律宾电动化奠定法律基础。法案确立五大制度支柱:
• 税收与关税激励:进口电动车与关键零部件免征关税与消费税;
• 政府采购比例:各级政府车队中至少 10% 需为电动车;
• 基础设施要求:新建商业建筑与大型住宅项目须预留充电位;
• 市场准入机制:能源部与交通部负责注册、安全与标准监管;
• 非税激励:绿色专属车牌、优先注册、道路与限号豁免。
2. 税收与投资激励政策
EVIDA颁布后,财政部(DOF)与投资署(BOI)推出配套措施,将电动车制造、充电设备生产纳入战略投资优先计划(SIPP)。企业可享受以下主要优惠:
最长六年所得税假期(ITH)、进口设备与零部件关税豁免、PEZA与BOI认证项目可获地方税减免及租金优惠。
2024年5月,政府宣布将零关税政策延长至2028年,并扩大适用范围至HEV、PHEV、两轮及三轮车型,显著降低整车进口与组装成本。
3. 《电动车产业综合路线图》(CREVI)
2023年,能源部(DOE)与投资署联合发布《电动车产业综合路线图》(CREVI),提出到2030年阶段性目标:
累计装机245万辆电动车;建设7,300座公共充电站;推动零部件制造、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。
2025年9月,能源部发布通函DC2025-09-0015,将电动车分类扩展至六类(BEV、HEV、PHEV、LEV、REEV、FCEV),并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商季度报送运行数据,以完善全国监管与统计体系。
02 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
截至2025年中,菲律宾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,根据能源部(DOE)与电动车协会(EVAP)数据,全国登记新能源车辆约 28,000 辆,其中四轮车型约3,700辆。与2022年相比,增长近三倍,但距离2030年245万辆目标,完成率不足2%。
1. 销量结构:混合主导,纯电滞后
目前,菲律宾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“混合主导、纯电滞后”的格局。
• 混合动力(HEV):占总销量约70%-80%,主导品牌包括Toyota与Kia;
• 插电式混合动力(PHEV):份额较小,约占 10%;
• 纯电动车(BEV):仍处早期阶段,占比不足10%,主要品牌为BYD与Nissan。
2024年全国汽车总销量约43万辆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1.1%。与泰国(10%)与印尼(3%)相比,菲律宾市场启动最晚、基数最小,但增速保持在区域前列。
2. 品牌格局:外资主导,本地补位
菲律宾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。上游以中国与日韩品牌技术为主,中游整车销售由外资引领,本地企业则在三轮车与轻型客运领域形成补位。
3. 基础设施:充电网络仍是瓶颈
截至2024年底,全国共建成338座公共充电站,其中仅32座完成DOE官方注册。2025年上半年,这一数字增至992座,但分布高度集中在吕宋岛(78%),主要位于大马尼拉、甲美地、八打雁。维萨亚斯与棉兰老地区多为私人安装,商业化利用率偏低。
根据《CREVI》规划,菲律宾需在2028年前将公共充电站扩充至7300座。能源部推出“建站抵税”机制,鼓励企业投资。主要运营方包括:
• ACMobility(Ayala 集团):运营约 150 座公共充电站;
• Meralco PowerGen:布局商场、办公园区快充网络;
• Shell Energy Philippines:试点“加油 + 快充”一体化模式。
4. 成本与消费:普及门槛依旧
四轮BEV平均价格比同级燃油车贵30%-40%,本地银行贷款政策保守,售后体系和二手车市场尚未成熟。消费者更关注使用成本与维修保障,而非政策补贴。
这使得中高端市场由外资品牌主导,而本地企业更多依靠政策支持参与公共交通与物流车项目。
03 产业链布局与投资窗口
菲律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处于早期成形阶段,投资重心已由整车销售转向上游资源加工与下游充电服务。
1. 上游:资源加工与材料链
菲律宾拥有全球领先的镍、钴储量,多家中韩企业正与政府洽谈在巴丹和八打雁设立电池前段加工园区,预计2026年投产。重点方向包括电池级镍硫酸、氢氧化钴精炼、再生资源回收及认证检测服务。此类项目资本门槛高、周期长,但政策保障明确,是中长期投资主线。
2. 中游:组装与配套制造
整车制造以外资为主。BYD已启动组装筹备,Kia、长城等品牌正在评估落地。政府鼓励CKD(散件组装)项目通过BOI/PEZA登记,可享税假与进口免税。零部件端以车身、底盘和内饰生产为主,关键电子系统仍依赖进口。
2026-2028年为本地供应链建设窗口期,适合制造与物流企业开展联合投资与配套合作。
3. 下游:充电网络与出行服务
充电与车队服务是目前最具商业化潜力的领域。私营企业建设比例已超过七成,预计2028年全国将达7300座公共充电站。
ACMobility、Meralco、Shell Energy PH 等企业形成“建桩—供电—车辆服务”一体化布局。电动三轮与轻型物流车已在马尼拉、宿务实现规模化运营,Grab、Move It 等平台正在扩充电动车队,带动末端配送与共享出行场景。
下游项目现金流稳定、投资回收期短(约3-4 年),是短期内最具确定性的投资方向。
两年前,菲律宾立下245万辆的新能源目标,如今完成率还不到2%。这不是失败,而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现实的考验。政策红利已释放,企业玩家已入场。但真正决定未来三年的是:基础设施能否落地,电池能否本地化,消费者能否被激活。
在“制度蓝图”与“市场现实”之间,菲律宾新能源产业正经历它的中场焦虑。而在这份焦虑里,或许正潜藏着下一个投资周期的起点。
- 上一篇:药企巨头70亿押注菲律宾,企业如何看懂背后机会与风险
- 下一篇:没有了!